人工智慧永遠的可望不可及,人類卻從未料想虛擬與現實的無形介面,充滿這樣無限可能。
成書於1996年的「阿伊朵(Idoru)」,以九龍城寨為背景幻化而成的精神象徵,可視為威廉.吉布森1984年小說「Neuromancer(神經喚術士)」虛擬世界的實踐。繁華似錦的今日數位世界,卻少有人提及人機間的焦慮茫然:被征服?抑或是被取代,人類是否已完備等待新世紀與新生命體的到來?
威廉.吉布森自1984年以來完成的作品中,他筆下的科技,從未是附屬於人類的怪異配備,而是將其設定為外展延伸的知覺神經末稍,藉此感知兩個平行世界──虛擬與真實。今天,人類在追求無限數位化同時,他特有的沈靜詩意文字風格,不時直指人類面對虛擬與現實兩個世界中一種真正屬於人性與機體緊密編織出的維度和時間意義失落感,一種被質疑的存在,和自兩個平行世界內在發出害怕被遺忘的恐懼。
科技曾是道路,曾是救贖,指引人類文明持續前進,但「夢與想像」才是演化最後關鍵。失去夢與想像,人類還剩下什麼?威廉.吉布森充滿詩意的文字並沒有告訴我們,他讓「阿伊朵」顯現於世人眼中,揭開機體完成想像的序幕──智體思維。虛擬若是個平行向度,失去思維與辯證,將什麼也不是。想像不會終止。若虛擬正處於人類進化史上的「智人」階段,如此全球資訊共築的腦,將是機體生命的最後演化關鍵。
「共意幻覺」不再是幻覺,機體不是道路。救贖即此在──阿伊朵,重新闡述的演化希望與新生命型態開端,一個夢與想像的平行向度,不遠的明日未來。
本文部分摘錄登載於中國「滾石」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