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祥和日月長----報人曹聖芬」是一本突破回憶傳記文集的時代生命紀錄。為了忠實反映一位畢生追求客觀公正的新聞記者精神,本書特別從曹聖芬先生數百萬言的新聞社論、評論、短評之中,數十載的日記裡,不同時期的回憶文章,以及私人的情感表露,精選出最具代表性的十萬字;以曹先生著名的精簡洗鍊文風,寫出他在時代中做為一個時代之人的忠心赤忱。本書不僅傳達了個人特質,更刻意希望以曹先生之筆為二十世紀中國保留下一個可貴的角度。
文集的第一部分是聖芬先生自己的文章。安排次序以早年成長經歷開始,進而導入一生事業的重心,最後再回到個人的感情一面。「從千家洲到陪都」,是晚年於中央社服務的空檔所寫,他原本有意寫下回憶錄,但後來記憶不再清晰,才因此作罷。曹先生當年的日記、其先父筠生公手書和「從溪口到成都」等長文,清楚呈現了三十八年的歷史巨變。民國十五年曹筠生先生在共產黨發動的湖南省農民革命∕暴動中,被當成益陽「劣紳」遭到革命迫害,這裡所選卅八年五月的信,真摯流露對國、家、對子孫的憂心;皇天后土、歷代聖賢是他的精神支柱,歷史則是判斷事理的主要參考,做為一族之長,他在信中透露出的所有考慮,都在於解決現實問題,耕種、收成、家庭在變局中的保全。許多中國近代史的報告對中國傳統地方士紳階級的研究多如牛毛,但從這封信裡,才真正和一個被階級化的人物真實的面對面。他以傳統智慧和態度應對劃時代的變化,並無有半點懼怕,對時局的看法,也清楚正確,如果筠生老先生面臨的僅是農業社會現代化轉型,以他的靈活智慧,還能帶領家族進入新紀元,但一九四九年的革命,真正的敵人,卻不是筠生先生的階級位置,而是他所擁有、所象徵的傳統耕讀之家精神宇宙的在劫難逃。而「從溪口到成都」一文,也忠實動人的紀錄蔣公於卅八年的整個播遷過程,其操心也危,慮患也深,可以釐清一般人對這段歷史的各種揣測和演義。
書的第二部份是曹先生的至交、親人、同事寫下他們的「曹聖芬先生印象」,也為民國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國報界,及全盛時期的中央日報,留下寶貴而翔實的見證。其中薛心鎔先生、著名中副主編孫如陵先生,以及上官美博女士的敘述,尤其動人,值得十分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