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清彥
生活方式有多少可能?循規蹈矩、離經叛道,或是隨遇而安?其中的選擇得依個人的人生目標決定。有人安於平淡,努力維持穩定狀態;有人一生漂蕩,追求怎麼也抓不到的信念或夢想。啟蒙小說常常呈現這種自我追尋的過程,可能有所啟發,也可能經歷失敗、幻滅,或是到最後根本沒有解答。真正重要的是,生命在走過這趟旅程後,踏實的成長和成熟。
就像書中帶著兩個稚齡女兒,從英國前往摩洛哥尋找精神啟悟的嬉皮母親一樣,不斷遷徙、居無定所,活在社會價值之外,期望自另一個宗教和文化追求非唯悟的生活。到頭來雖然沒有獲得具體答案和成果,甚至必須在現實困境中疲於奔命,不得不束裝返國,但是她走過、活過,也因此對生命有新的體驗和眼光。
然而,小孩如何看待這樣不尋常的過程?這或許是作者覺得最重要的部分。五歲小女孩面對嬉皮母親生活的不確定,儘管默然順從(不向姊姊堅持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拒絕隨母親流浪),卻仍無法壓抑她心中對安定和情感的渴望:她想和姊姊一起上學,不想和朋友分離。對母親種種怪異行徑,例如禁食齋戒和在廣場突然下跪祈禱,只能以自顧吃喝和沈默,提出小小抗議。雖然如此,她也從母親身上看見活在當下、和善寬容的生活態度,因為人生太短,不該自尋苦惱和記恨。
閱讀這本書像是看德國導演溫德斯的公路電影,這和溫德斯經常直截了當處理啟蒙主題有關。書中沒有斬釘截鐵的是非界線、看不見刻意的計畫安排,也沒有明確的主張和想法,生活就是生活,不管在哪裡、處境如何,都必須忠實、不畏怯地繼續自我追尋的旅程。作者受過表演訓練,也擔任編劇,文學表現上,從場景式的跳躍敘述,到蒙太奇式的情節銜接,都嗅出濃濃的電影味。她將許多兒童熟悉的文學作品巧妙融入書中(如「綠野仙蹤」、「愛麗斯漫遊仙境」、「湯姆歷險記」、「丁丁歷險記」、「糖果屋」、「瑪德琳」和「巧克力工廠」等),這些奇幻、想像、歷險主題的經典童書,呼應書中小女孩旅程中的各種經歷和心情。
中文版的構成概念令人吃驚,顯然身兼數職的譯者,對這本書呈現的樣貌有清楚的想法且著力甚深。從封面北非織錦到封底的摩洛哥地圖,都與故事文化背景緊密契合。註釋設計更令人拍案,除了以圖解意,用具體明確的方式幫助讀者瞭解陌生名詞,說明文字也排成獨特圖案,為原本文字當家的版面注入活潑的生氣。
隨自己的選擇和需求成長,不必然迎合主流價值,我想這也是作者要表達的。但令我好奇的是,如果作者的曾祖父(著名精神分析宗師佛洛伊德)還在世,他會如何解析書中出現在小女孩噩夢裡的大黑手,和看似平靜無波卻暗潮洶湧的母女情結呢?
本文原文登載於「民生報」